10/30/2010

實力與功能性兼俱?!—解剖45人名單(終)

[前文連結:上篇中篇下篇]

機會不均的名單

1綜合上述5點的討論,旅日及業餘的球員有比較大的機會披上國家隊戰袍。當倪福德、李振昌、陳偉殷的球隊婉拒徵召時,教練團想到的是業餘及旅日的球員,當半數亞運國手不能參加洲際盃時,補上去最多的也是業餘球員,甚至連唯一非45人名單的球員,也是來自業餘。所以我們會看到報紙下的標題:「亞運中華棒球隊24人確定 日本系統出線」、「(洲際盃)業餘進駐,中華隊戰力關鍵」。以機會來說,這份名單應該是:


日職 > 業餘 >> 中職 > 美職



2個人認為旅日的有迫在眉梢的兵役問題,所以亞運先選;業餘的因為教練團成員皆為業餘甲組教練,對球員比較熟悉,所以洲際盃補了不少;中華職棒雖然有很多經驗豐富的好球員,但是名額給的不多,競爭相對激烈;美國職棒則是被套上不合理的門檻,所以機會最小。試想如果把45人名單裡日職、中職、業餘的球員簽到小聯盟打球,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放在2A呢?至少陳金鋒、增菘瑋、李振昌、羅嘉仁等最近15年國家隊最頂尖的業餘選手們,沒有人到了美國後可以從2A開始職業生涯。

由此可見「實力」似乎不是這份名單的優先考量。

不合時宜的兵役解套辦法

3這次亞運名單的出爐也凸顯了兵役解套辦法上的缺失。現行「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最近一次修正是在2005年。那時候旅外球員還沒有那麼多,大部分都是國家隊的當然成員,國家隊怕徵召不到這些菁英,才會制訂「入選奧運、奧運資格賽、亞運國家代表隊可申請服補充兵役」、「核定補充兵役男五年之內應受列管參加加集訓或比賽」等規定。一篇「新台灣新聞周刊」的報導也指出,6、7年前或是更早以前,當棒協無法套交情時,「兵役」遂成為棒協徵召旅美球員的國家御賜尚方寶劍,因此徵召旅外球員當時可說是無往不利。只是這樣的時空背景已經產生了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球員旅美旅日,而棒球退出奧運後,適用服補充役的比賽只剩下亞運的情況下,國家隊開獎時已經變成僧多粥少僧多粥少的現象,想服補充兵役的擠破頭,想被列管還被列管不到,如果相關規定再不修改(如適用比賽增加經典賽或其他比賽,或是用其他方式來解除職業球員的兵役問題),那亞運這麼重要的比賽很容易淪為兵役解套工具,球員因為無法取得國手資格滯留國外觸法被判刑也是遲早的事。

再說徵召這些有兵役問題無法回國集訓的人,他們只能等到賽前到比賽地與中華隊會合,這樣不會有默契上的問題嗎?郭泓志的殷鑑其實不遠。8年前釜山亞運中韓冠軍戰,當年有兵役問題無法回國的的郭泓志在四局下半2平二、三壘有人時接替蔡仲南,卻丟不進好球帶,連投2個保送丟掉1分後被換下,從此中華隊再也沒領先過,終場以3:4失掉金牌,郭泓志的保送成了比賽勝負的關鍵。前中華隊總教練林華韋認為,郭泓志控球不穩是比賽勝敗關鍵,教練團沒有準確掌握他的狀況,才出現誤差(聯合報2002.10.10)。同一篇報導也指出,郭泓志當年的季末剛從韌帶手術復出,狀況十分不穩定,道奇隊曾2度考慮放棄中華隊徵召,不過狀況2度好轉,球團才同意放人。

最近一則亞運名單的新聞,兵役問題又再度被拿出來討論。當教練團想要把羅錦龍拉進亞運名單時,被開鍘的不是有兵役問題的日職二軍投手,而是沒有兵役問題的一軍投手,這又再次說明了非以「實力」為優先考量的決策。現在亞運名單的版圖變成:
4

















所有的日職球員都有兵役問題,這不難想像當初林威助為何沒入選。

羅錦龍上,許銘傑下,反映出來的另一個問題是當初亞運名單對投手的角色欠缺規劃,投手群除了林羿豪以外其他9名通通是先發型。

顯然這也不是以「功能」優先考量的名單。

結論

亞運屬「棒球振興計畫」裡第1等級之杯賽,然而觀察及正選名單並非完全以「實力」及「功能性」為考量。教練團在陣前換將的同時,也是間接承認當初在選人上的缺失。洲際盃名單因為沒有兵役問題束縛,所以先天的整體戰力超過原先的亞運名單。也難怪在集訓一個月,後天的隊形、默契都已經出來時,教練團很捨不得讓洲際盃的球員離開,由近況未在掌握中的取而代之去打亞運。因此許銘傑事件並非個案,未來2週內還有換人也一點也不意外。(全文完)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請問這次中華隊雲林集訓,能進場觀看嗎??

PEDRO 提到...

嘉義球場的集訓有開放進場,但是5號 6號的熱身賽管理員說不開放。

匿名 提到...

是喔!!謝謝!!!
那普通民眾也可以進去嗎?
還是只有記者媒體?

PEDRO 提到...

我說的有開放是普通民眾可以進場,所以明天可能是最後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