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請參考本站文章 A guide to evaluating pitching prospects part II)
所在層級的競爭強度
當我們在評估一個投手潛力的時候,切記不要只著重帳面上的數據。我們還要審視這投手所面對的打者群背景,再來綜合評判這些數據的意義。拿一個22歲剛剛大學畢業的投手作舉例,如果把他放在低階1A來面對這些高中年紀的打者,很明顯的你可以預見這名投手將可以主宰整個局面。這投手應該已經有豐富的面對打者作戰經驗,而這些打者搞不好連一顆夠水準的變化球都沒看過或是還在學習對戰的理論。相反的,如果一個年輕投手表現的跌跌撞撞,或許是因為被放到了過高的層級,而不是投手本身的成長限制有問題。李振昌和羅嘉仁赴美之前就已經有豐富的大專和國際賽經驗,就如同預期的,他們在一開始的高階1A就表現得非常的好。
受傷
傷痛史是觀察一個投手未來的一項很重要指標。大致上來說,投手的傷痛主要有兩種,肩膀和手肘的受傷。肩傷會降低一個投手的球速,而且也需要很長的復原治療時間來讓關節恢復。肩膀治療的手術是很嚴重的,因為這手術的成功率是相對比較低的。王建民在小聯盟的時候就有過成功的肩膀手術,然而這只是大多數失敗中的例外,好比他現在就無法從肩膀手術中復原回到球場。很多有肩傷困擾而動過肩膀手術的投手,永遠都沒有辦法回到以前的狀態,也很快的就消失在棒球場。
因為Tommy John手術的成功機率很高,手肘受傷就相對的沒那麼嚴重了。投手的肘傷經常都是因為韌帶受傷甚至是斷裂。Tommy John手術是拿傷者其他部位(例如腿)好的肌腱移植來取代原本受傷的部位。復原時間大概是12到18個月,而手術有達到九成的成功機率。因為手肘是投手控制球的重要關鍵,所以復原中的投手會有控球的問題。然而過一段時間,很多投手都可以找回昔日控球的手感。另外還有一些投手回報手術過後球速會有變快的現象。但是球速變快這通常不是因為新的韌帶的關係,而是手術後長時間的復健,通常也會調整改正以往不良的投球動作,因而球速會有變快的現象。郭泓志已經有兩次的Tommy John手術,而現在的投球表現還是非常的好。但是他還是存在著非常高的受傷風險。
因為手關節還在成長的關係,投手的受傷通常都在25歲以前發生。健康是一個投手是否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像曹錦輝。過去有無數的資質優良投手因為受傷而終止了他們的運動生命,因此評定有很多受傷史的潛力球員就必需格外小心,因為他們離永遠無法再投球都只有一線之隔。這種情況在台灣的潛力球員尤為嚴重,因為他們在巡迴比賽常常會有手臂被濫操的狀況。大聯盟的球團已經注意到這問題了,也常強制他們剛簽下的台灣選手要休息很長的一段時間來治療他們的手臂問題。
另外大聯盟的球團也透過選擇更多的大專球員取代高中畢業的球員來降低投手受傷的風險。大專選手比高中球員多投了三四年的球,所以有更多的紀錄來觀察他們的狀況。如果一個投手在他被大聯盟球團簽下來之前就受傷,那大聯盟球團就少一個將來是失敗的受傷投資。高中球員可觀察的紀錄有限,所以球團就會有比較高的錢付出去但是球員卻受傷的風險。球團還是會持續簽高中球員,但是他們就會知道,雖然這些球員的潛力可能大於大專球員,但是也存在著高風險讓這些潛力永遠不可能實現。
骨架
身高體重和骨架是觀察一個投手未來性的重要指標,像王建民的高大肩寬和腰粗就是理想投手的模子。他們高大的身體可以承受更多的力量,否則這些力量就只能加諸在手臂上。高大投手相較於身型矮小的投手還有另一個優勢就是他們的放球點會離本壘板比較近一些。一英呎高度的差距就代表著球速2-3英里的差距。身高少於六呎的矮小投手必須更有效的利用他們身體和手臂的協調性才能夠取得和身材高大投手相同的球速。讓我們回顧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力量=質量x加速度,如果要產生相同的力量或速度,矮小或比較輕的投手必須比高大或比較重的投手產生更多的加速度。這就會施加更多的壓力在他們的手臂和身體,進而產生更多受傷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你總是會在牛棚看到比較矮的投手,因為他們並不像高大的投手有比較多的耐久力。
1 天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