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連結:上篇、中篇]
橫跨在業餘與職棒之間,當問到對戰國內的打者跟小聯盟有何不同時,柏佑說:『在擊球的爆發力上是有些差距,常常同樣的球被咬中後,小聯盟就飛出去了。但是在國內可能只是被外野手接殺』但是也不能因為如此就掉以輕心,『當你開始有這種心態時,很容易一下子就被打爆,所以我在台灣投球還是戰戰兢兢的』柏佑說。
去年中華職棒曾經向柏佑招手,他想了一下還是覺得先完成學位比較實在。所以打算明年大五畢業,去服棒球替代役,退伍再來打算要打中華職棒還是留在業餘。
從柏佑的旅美生涯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小聯盟農場的運作方式及每個球隊的經營風格。他出國時21歲,球隊設定低階1A出發的目標是很合理的,然而他連續兩年都沒有達陣,而且連續兩年都從最低階的新人聯盟開始,開始讓球隊對他失去耐心。所以儘管升到高階新人,但是球隊為了培養該年剛選進來的大學生新秀,選擇將他從先發轉任救援,一表現不好,就讓他坐冷板凳,甚至超過十天沒上場,這些其實都是被球隊放棄前的徵兆。只是白襪隊算是比較敢花錢在新人上的球隊,培養球員的耐心也相較不足,因此就在一片訝異聲中,領三十萬簽約金的柏佑就這樣被解約了。其實這些現象都是「果」,球速沒有達到球隊預期才是「因」。
柏佑的例子也反應出旅美球員打國際賽的矛盾及小聯盟的殘酷。每次國際賽名單出來,大家都會吵誰誰誰應該入選,可是另一方面,打國際賽對選手的職業生涯也很傷,尤其是投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只是那些最後有進國家隊的人,可是抬面下,還有不曉得多少沒入選的球員當初為了拼進中華隊結果整個球季的結奏大亂,甚至因此受傷,情節比較輕微的就像邱子愷,只是耽誤個1、2年才升上去,比較嚴重的就像柏佑這樣賠掉整個美職生涯。其實在被釋出後,柏佑的傷一直沒有完全好,球速投不太出來,柏佑的媽媽就說:『他的肩膀就像橡皮筋一樣,前面操太兇,現在彈性疲乏了。』因此儘管他在國內業餘的比賽都投得不錯,但沒有再出國的機會。可是在國族主義心理的作祟下,球員明知道打國際賽「可能」會影響到職業生涯,還是前仆後繼的想要進國家隊。像今年因為受傷尚未復出的羅嘉仁,就對沒有名列亞運24人名單感到非常失望。
看完柏佑,其實心理蠻替他感到高興的。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登上棒球的最高殿堂,但是在這之外,柏佑的確找到一條很好的路。雖然肩膀還有傷,但是他還可以投,而且有著比小聯盟時期還要優渥的收入。重點是因為被解約的時候早,還具有學生身份,所以能藉由參加業餘比賽取得替代役資格,服役的時候還可以延續棒球生命。『像鄭錡鴻回來的時候,因為已經畢業,兵役年齡也到了,無法參加業餘比賽取得替代役資格,只能直接去當大頭兵,這樣看來當初最後一年好像不該跟海盜簽約的。』柏佑這番話雖然有點結果論,但是也道出許多制度層面的問題。有些旅外選手夢想破滅的同時,回來只能直接去當兵,棒球生涯面臨中斷,可以說是雙重打擊。
無論退伍後的決定是什麼,我相信眼前的路,對柏佑來說,依舊是光輝燦爛的。穿上新制服,人生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全文完)
4 小時前
2 則留言:
林柏佑真的很可惜,每次在台體看他練習的模樣,就覺得他應該可以更好,期待不久的將來可以在中職看到他的好身手..文章可以借我轉貼到我的部落格嗎?
轉貼沒問題,只要附上來源就好。謝謝喔!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