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A階段為國效力的(左至右)鄭錡鴻、耿伯軒、羅國輝、林哲瑄和蔣智賢。Photo courtesy of Wm. Glasheen (Kuo-Hui Lo) and Lansing Lugnuts (Chi-Hung Cheng and Po-Hsuan Keng).
參加去年九月世界杯的中華隊雖然是以業餘球員為主體,但職業球員的徵召並不順利,當時羅嘉仁、李振昌的球隊都婉拒徵召,羅錦龍狀況又不明,口袋名單只剩下剛在高階1A被釋出的鄭錡鴻及短期1A的林旺億。針對投手的情況,葉志仙總教練說:「旅美沒有2A以上,沒有比本土好。」(奇摩新聞,2009 08 27)。或許這番話反映在今年亞運暨洲際杯45人名單裡,因為AA以下的只有2名高階1A的野手。其實我覺得這句話並不合理,因為過去為中華隊立下汗馬功勞的旅外球員,很多都還沒有升到AA。今年去現場看球員的時候,也有球員跟我抱怨,說這番話聽了真是令他吐血。於是在求知慾的驅使下,我整理了自1999陳金鋒出國以來所有低階1A以下球員在國際賽的成績:(層級的分類以國際賽前所屬的層級為依據)
低階1A:
短期1A:
新人:
的確,這批球員的確在國際賽裡帶給大家很多美好的回憶,而且有時候從數字並不能看出他們的貢獻。釜山亞運中華隊預賽連輸日韓,複賽再度對上日本,當時先發投手,也是當年中華職棒投手三冠王的宋肇基只投2.1局就狂失5分,眼看大勢已去,接手的王建民在後來7.2局的投球卻1分未失,還賞給對手10張老K,以致於中華隊有機會在九局下半靠著全壘打把比數追平,十局出現超前全壘打氣走日本,晉級金牌戰;4年之後的杜哈亞運,類似的劇情再度重演,對手一樣是日本,只是這次變成了金牌戰,先發的姜建銘第二局還沒打完就丟了3分,只好把牛棚裡面最穩的中繼耿伯軒換上,他苦撐5局把失分降到最低,才有後來林智勝的再見安打,讓口袋的銀牌瞬間鍍金;此外還有經典賽陳鏞基擊出了賽史第一支滿貫砲,外加3支二壘安打把中國隊打得滿頭包;八搶三2:4落後時羅國輝從加拿大手上敲出那支振奮人心的3分超前砲,及林哲瑄對墨西哥時演出的六星級守備,至今都還讓人記憶猶新。
只是,2002年的王建民,還是一個短期1A的留級生;經典賽的鏞基、八搶三的國輝,也才剛走過低階1A,完成職業生涯第一個正規球季;奧運資格賽的林哲瑄,甚至才剛打完新人聯盟,年紀只有19歲;至於耿伯軒,他的美職生涯多半是在低階1A度過的。
如果不看新人聯盟球員的國際賽成績(因為他們當時都不是主要的先發球員,出場十分有限),過去的數據顯示短期1A以上的球員,就有能力在國際賽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只是很可惜的是,最近幾年在選訓會議上,旅美球員的實力常常依階層被貼上標籤然後加以篩選,宛如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九品官人法」,這樣的標準其實並不公平。
在很多情況下,球員在小聯盟裡並沒有被擺在最合適的階層。有些球隊比較謹慎,要確定傷完全好了才會升;有些球隊比較保守,所以不喜歡在沒有足夠樣本數的時候升球員;又有時候是因為上面同樣的位子卡了人,所以升上去就沒辦法天天先發;還有的時候單純只是球隊的經營策略。像當年王建民因為肩膀開刀休息一年,復出的時候球隊還是選擇讓他從短期1A開始,儘管受傷前他在那裡的表現十分不錯。王在復出年的表現又進步了許多,甚至到屠殺的地步:
這樣的成績升上低A甚至高A應該沒什麼問題,只是球隊季中一直沒有動作,直到看完他在亞運精湛的表現才告訴他明年連跳2級,從AA開始。羅國輝新人年的時候球隊原本安排他從高階1A開始,但是他回國一趟處理兵役問題,回來位置已經填了人,所以只好從短A開始。今年的唐肇廷也是個例子,今年他在高A跟短A的成績幾乎是差不多的:
如果硬要歸類,那麼唐的Skill Level到底是屬於哪一階層呢?我想葉總教練應該知道階層分類法的問題,他在8月底看了幾個小聯盟比賽後說:「……不過陳俊秀在高階1A打得這麼好,應該有2A以上水準……」(蘋果日報,2010 09 11)。
很明顯的,選人的標準不在於「小聯盟的層級」,而是「人」。(待續)
1 天前
3 則留言:
不是想要因人廢言
不過葉志仙這種腦筋打上千個死結又愛打自己嘴巴的人 真不知道為什麼會成為那麼多次的國家隊教練
就舉郭嚴文來說..連個低階A都打的很糟糕的野手,卻能在多次國際賽遴選中 毫不思索的被排入陣容
你好,請問哪裡查的到中華隊國際賽的選手成績紀錄呢?謝謝!!我都找不到...
我多半是在PTT棒球版或業餘棒球版的精華區找的,最近幾年的賽事台灣棒球維基館也查得到,有些的官網還沒被移除。總之就是要東拼西湊,因為目前還沒有一個來源可以查到所有國際賽球員紀錄的。
張貼留言